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开封市杞县村庄名称由来里的文化底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8:01:00    

#河南#​#开封头条#​#开封杞县#​#杞县头条#​

在豫东平原的腹地,杞县这片土地静静躺着,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当你轻轻叩开一个个村庄的名字,便会发现,每一声回响都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


一、与水共生的智慧

流淌的黄河水,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塑造了杞县许多村庄的容颜。


邢口镇的名称由来,便是一部微缩的黄河史。元朝时,黄河从村西流过,这里得名“镇河集”。到明代,邢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村庄便改名为“邢家渡口”,简称邢口。清朝时虽曾改称“升平寨”,但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邢口,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从镇河集到邢家渡口,再到邢口,名称的变迁记录着人们与黄河相依相存的关系。


草寺村的得名同样与黄河息息相关。明朝时期黄河经由此地,每逢汛期,官府便在此征收谷草用于防汛。因此这里得名“草市”,后来逐渐演变为“草寺”。一个看似普通的村名,却记录了古代人民与洪水抗争的智慧与艰辛。


二、历史风云的见证

杞县的土地,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这些记忆也深深烙印在村庄的名称里。


湖岗乡的翟陵村,名称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据《杞县志》记载,东汉郡太守翟义与王莽的大将王邑战于圉城,翟义战死,葬于岗陵之上,此地故称“翟陵岗”,后简化为“翟陵”。这个名字,让人们铭记那些为正义而战的勇士。


城郊乡的官刘寨村,其名称变迁则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相传明永乐年间,村居常、刘二姓,取名常刘寨。


刘氏祖上善种西瓜,周献王食后令贡王室,刘家以为荣,易村名为“瓜刘家寨”。嘉靖后百余年刘氏显达,出了兵部尚书刘韶,改村名为“官刘家寨”,简称“官刘寨”。一个村名的演变,折射出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三、人文精神的传承

村庄的名称,也寄托了人们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傅集镇的白庙屯村,得名于村里早年的一座白脸关公庙。关公信仰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这个村名正是这种信仰在地名文化中的体现。


王和寺村的传说则带着几分传奇色彩。相传宋朝时村东北角有座青龙寺,寺中主持王子宽武功了得,人称“王和尚寺”。后来王子宽惹祸远走,人们在此聚居成村,便用“王和寺”命名村庄。传说虽已遥远,却为这个平凡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城郊乡的林庄村,名称由来与一位行走乡间的医者有关。相传明代村有林某系“摇铃大夫”(串乡行医者),人称“林大夫庄”,清代演变为“大林庄”,后简称“林庄”至今。这个名字,让我们想起那些行走乡间、悬壶济世的民间医者。


四、生产生活的印记

许多村名直接反映了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了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傅集镇的纸房村,相传因过去有董姓人家在此建造造纸作坊而得名。以手工业作坊命名村庄,反映了古代农村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城郊乡的邵洼村,据邵氏家谱记载:其始祖邵和重于唐代迁此,已传四十九世,因村前地势低洼,取名“邵洼”。一个“洼”字,既描述了地理特征,也记录了人类在这种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豆贵寨村的名称演变,则反映了语言流变的趣味性。相传明初该村有窦富、窦贵兄弟二人,取名“窦富寨”,后讹为“豆腐寨”。又传窦贵为驸马,称“窦驸马寨”,后简称“窦驸寨”,亦讹为“豆腐寨”。新中国成立后定为“窦贵寨”,简化为“豆贵寨”。


五、地理风貌的描绘

许多村庄的名称,直接描述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成为记录自然环境变迁的活化石。


竹林乡的得名,源于其地理特征。古时其地势浅丘起伏,茂林修竹,称“竹林岗”。清咸丰六年(1856年)防乱筑寨,又名“竹林寨”,简称“竹林”。


城郊乡的沙土岗村,清代名“沙冢岗”,因建村于沙岗之上得名。一个简单的名称,准确描述了村庄的地理特征。


坡吴村的得名,则反映了人类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明代该地仅有茅屋两间,为穷人栖息地,人称“破屋”。后吴姓迁此,建村于河坡之南,觉原名不雅,改称“坡吴”。后按方位分称前、东、西坡吴。这些村庄是杞县酱菜原料红芯萝卜的著名产地。


六、远古文明的迴响

在杞县的土地上,甚至还能找到远古文明的迴响。

裴村店乡的鹿台岗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此地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麋鹿成群。沼泽中的高岗上居住着一氏族,以狩猎为生。


一天,氏族首领发现鹿群,与另一氏族合力捕获后,为争夺鹿群发生血战,岗上氏族获胜。为纪念胜利,将高岗命名为“得鹿岗”,后经数千年演变,成为“鹿台岗”。


鹿台岗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还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这里的鹿台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了从仰韶文化到春秋时期的多重文化遗存。


这一发现证明了杞县在夏时期,以杞县为中心的惠济河与涡河之间是华夏、东夷、先商三大古族的交汇地。


七、民族团结的见证

杞县的土地,也见证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西寨乡的得名,可以追溯到夏时期。据《杞县志》记载,禹疏洪水时,筑肥阳城,于此指挥治水,以其南有肥泽,故以名之。疏通水道,水入江河。水退之后,民众居之,渐成村落,即今西寨也。


据万历年间《杞乘》记载,县城东北33里有“玉帐”(今民权县楚庙村),为汉高祖布衣时游历之处,当在西寨附近。王莽篡汉,与刘秀角逐,刘秀曾驻跸于西寨村东一里之苍上村,周边各村乡民知刘秀为正统之师,牵羊责酒犒劳将士。


光武帝大喜,无以为报,就以羊肥之“肥”字赠东西南北中五个村名,肥阳城为西肥。


至明朝万历年间,西肥属娄岗堡,为该堡二十四里之一。之后,秦梦熊北京居官,其三子秦升居家。率乡民增筑土城,内城外壕,甚为雄壮,村威大振。


秦梦熊又修筑四城门,北曰拱障,东曰长庆,南曰迎卫,西曰永舒,南北二门均为两层,俗称“厦楼阁”,东西二门为一层,外有吊桥。


至清代,西肥为杞县三十六社之一,至中华民国时废置,其中村名中“肥”字,逐渐省略,俗称西寨。新中国成立后,西寨又为杞县二十九乡之一。


八、文化传承的象征

杞县的村庄名称,还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裴村店乡的得名,与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有关。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路过匡城时被当地百姓当做坏人团团围住。匡人后来知道围的是孔子后,后悔不已。


待孔子从陈国游说回来时,匡人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史记》中确有记载当年孔子在匡城被围事件,也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所碰到的第一次磨难。《论语》中还记载了当年孔子在被匡城百姓围困时说的两处话,表现出他内心的自信与坦然。


孔子在被匡城百姓围困的时刻,对弟子们说:“当年周朝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礼乐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如果这时上天要灭绝这种文化,怎么可能会让我掌握这种文化呢?如果老天灭绝不了这种文化,那么匡城百姓又能把我如何?”


孔子被匡城人围困的时候,弟子颜回失散,最后才来与孔子会合。孔子和他开玩笑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笑着回答:“老师您还健在,颜回怎么敢死呢?”


当时,匡城属于宋国,位置就在今河南商丘睢县城西南25里的匡城乡,与今杞县裴村店乡相邻。从地理位置看,孔子从卫国的都城帝丘(河南濮阳),陈国的都城宛丘(河南淮阳),今睢县的匡城和杞县的裴村店是必经之地。


按照孔子周游列国行走的路线,他和弟子在经过这两个地方之前,还要先经过与之相邻近的今兰考县仪封乡。《论语》中有个“仪封人请见孔子”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据说,兰考县至今还保留着一块“仪封人请见孔子碑”。


《论语》记载,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过卫国的边境仪邑时,有个守边的官员前来求见。他说:“凡是来到这里的君子,我从没有不见的。”


孔子的随行弟子见他态度诚恳,就让他进去会见孔子。出来的时候,他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何必为老师失去了官职而忧心呢?天下无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上天就是让他出来垂教世人的。”


九、社会变迁的缩影

村庄的名称,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记录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城郊乡的西十里铺村,其名称记录了古代的驿传制度。明清两代开封至商丘的驿道经此,设有铺司(传递公文驿站),因距县城十里,名“十里铺”,亦称“花园铺”。为区别于县东的十里铺,乃称“西十里铺”。


赵楼村的得名,则反映了清代的社会经济状况。相传清道光年间,富户赵三麻子在此置田建楼三间作为别墅,命地名“赵楼”。后赵嗜赌败家,田产归裴姓,裴姓定居成村,仍沿用“赵楼”之名。


结语写在最后

走在杞县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庄名称都是一个文化的窗口。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地理特征和历史事件,更承载了人类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它们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