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融合共生:书写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宜城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9:41:00    

近日,宜城街道崇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以“对话功勋,筑梦未来”为主题的“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正浸润着少年心灵:品读邓稼先、钱三强等元勋饱含家国深情的家书,亲手绘制承载“强国承诺”的纸火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二十四字箴言,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在场孩子们接续奋斗的信念。这份精神伟力,不仅深植于历史回响,更在宜城街道的高质量发展中找到了鲜活的现代表达——以传统文化为根脉,以科技创新为双翼,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文脉深植,古韵新枝吐芳华

在宜城街道,传说并非尘封的往事,而是活态传承的日常。被誉为“中国爱情村”的槐荫村,将董永与七仙女的缱绻传说化作了可触可感的风景:七仙桥默立诉说,老槐树绿荫如盖,织锦楼重现巧思。这些从传说中“复活”的古迹,连同现代雕塑,共同编织着穿越千年的浪漫经纬。

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不止于复原,更在于激活其生命力。每年七夕,“爱满槐荫,情缘七夕”文化旅游节如约而至,吸引八方游客,让“中国爱情村”的名片愈发闪亮。这份文化自信更转化为发展动能:望仙谷露营基地成为亲近自然的乐园,农产品销售中心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今年来,槐荫村蝴蝶兰培育基地、宜城研学社农文旅项目、“艺术乡建”项目相继落户,总投资逾七千万元。文化溯源与历史传承,在宜城街道槐荫村找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止于古迹与节庆,更融入街道日常。街道每周的锡剧培训班里,学员们跟着老师的指点开嗓、走位,让地方戏曲在宜城街道延续韵味;书画课堂上,中国书协会员、宜城街道书画院院长范祥带领居民挥毫泼墨,黑白之间流淌着文化温度。街道每年积极申报“文艺播种计划”,邀请专业导师,为社区文艺团队提供精准辅导。同时,传统文化在宜城街道焕发出贴合时代的表达:《彩礼风波》倡导新风尚,《垃圾也是宝》寓教于乐,《婆婆与三个儿媳》诠释和谐家风——这些源于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通过“宜悦邻里文艺汇”的舞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公序良俗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米芾书法公园在十里长山文化旅游区静立,以墨香承续千年文脉,每年长山文化旅游季都是对这份文化瑰宝的深情致意。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宜城街道的 “精神底色”,那么科技创新便是 “发展亮色”。丹桂社区科普馆与崇文社区生命体验馆,是宜城街道献给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站”。模拟心肺复苏、3D灭火系统、魔幻沙桌……前沿科技以可触可感的方式激发探索热情。每年寒暑假的科普夏令营,更让科学的种子在实践乐趣中悄然萌发。

科技创新的浪潮更澎湃于宜城科创园。作为丹徒区首个“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已汇聚直播电商、云计算、软件研发、网游开发等多元业态,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这里不仅是镇江地区单体最大、品类最全、成长最快的直播电商基地,更是硬核科技的孕育场。在3D打印领域,宜城科创园以技术为刃,不断突破制造的边界。设计师精研建模,让3D打印机驾驭多样材料,层层堆叠出复杂精密的实体。同时,借助AI技术设计独特数字人形象,再通过自研的3D打印建模技术将其从虚拟完美“接引”至现实世界。从虚拟的数字人到可触的实体模型,宜城科创园正不断拓宽着科技应用的想象疆域。

3D打印的“苏超”十三个城市卡通形象人物

传统文化是根,科技创新是翼。守好根脉,方能站稳脚跟;振起双翼,方能飞得更高。从槐荫村的传说古韵到科创园的数字新篇,从锡剧唱腔里的传统文化到科普馆中的科学探索。在宜城街道,传统与现代从不是相对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古韵与今风正携手共舞,共同奏响宜城街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