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耀陇原丨法槌与青草同频 祁连山脚下的法治与绿色交响共进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王卫科 宋芳科
#e法耀陇原##e法善治网聚同心#
在河西走廊的辽阔大地上,祁连山如同一道雄伟的绿色屏障,滋养着广袤的土地与生灵。两千年前,霍去病曾在这里纵马西征,张骞的驼铃曾在这里回响丝路,裕固族的牧歌至今仍在山间飘荡。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上,这道横亘河西走廊的绿色脊梁,再次见证了一场深刻革命: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一判了之”到“补种复绿”,从“巡回法庭”到“云端立案”,祁连山把恢宏的时代命题写进了每一片草叶的年轮,也写进了每一位牧民、法官、护林员热气腾腾的日子。
当法槌声与青草拔节声同频共振,当千年牧道与新时代生态修复工程并肩延伸,祁连山用绿意盎然的答卷告诉世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国之大者”的千钧重量,也有“邻家草又绿”的泥土芬芳。
日前,由中央网信办、司法部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等13家单位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e法耀陇原”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采访活动走进山丹马场,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商业媒体平台及甘肃省内新闻网站的30余名媒体记者深入了解了祁连山下这一世界第一马场的“法治”与转型。

生态司法:以法律之名 守护绿水青山
在祁连山林区法院,一场场关乎生态环境的司法审判已然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从非法采挖冬虫夏草到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再到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每一起案件都牵动着生态安全的神经。
“王某前祁连山森林草原失火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不仅入选了人民法院案例库,更成为了生态司法保护的标杆。该案中,被告人因疏忽大意引发森林火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法院在依法判处其刑罚的同时,还责令其承担生态修复责任,通过“补种复绿”等方式,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这一判决,彰显了法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立场。
“我们不仅要让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更要通过司法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介绍,近年来,该院累计审理涉环境资源类案件数百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走进山丹马场,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之中。然而,几年前这里并非这番景象。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从2019年开始,我们累计投入2.75亿元,实施了39项生态环境保护类工程。”山丹马场安全环保部经理常小龙介绍,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如今,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雪豹、狼、野兔等物种的踪迹频繁出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山丹马场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已达97.6%,鲜草产量较2015年提高106公斤/亩;草原退化率下降至55.92%,较2015年减少14.44个百分点。
“每到冬天,这些野生动物就会下山觅食,我们已经能经常看到它们了。”常小龙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与欣慰。
而这份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像常小龙这样的生态保护者辛勤付出的结果。

绿色发展:转型与升级 共筑美好未来
如果说生态司法是“止血”,绿色发展是“造血”,那么绿色转型就是一场“换血”——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基因,替换成低碳、循环的新质生产力基因。
在祁连山,这场基因重组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绿色转型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重塑产业生态。山丹马场为此绘制了一张“四绿并进”路线图: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绿色旅游。
建成1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全部配套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亩节水120立方米、节肥8公斤,种薯价格高出市场30%,带动周边12个乡镇种植30万亩,形成“祁连山种薯”地理标志品牌。
建成年出栏10万只的高标准羊场,配套5万吨有机肥厂,实现“养殖—粪污—有机肥—种植”闭环。2024年,有机肥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昔日“臭烘烘”的羊粪成了“香喷喷”的商品。

引进高原生态食品加工企业3家,推出藜麦饼干、牦牛肉酱等30余款“祁连山礼物”,通过电商直播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
把军马文化、草原风光、影视IP打包成“马场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项目:清晨在鸾鸟湖畔看黑颈鹤起舞,上午乘“祁连号”小火车穿越油菜花海,下午在“牧马人”影视基地拍一组“穿越照”,晚上住进星空民宿数银河……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旅游收入2.6亿元,其中30%反哺生态修复。
从“黑色煤海”到“蓝色光伏海”,从“靠天养畜”到“科技兴草”,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共治”,祁连山的绿色转型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当最后一座矿山披上绿装,当最后一度电来自阳光,当最后一户牧民端起“生态碗”,这条横亘河西走廊的绿色脊梁,终将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永续发展的“绿色名片”。

司法为民:巡回办案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张掖市高台县,祁连山林区法院山丹马场巡回办案点的设立,成为司法护航生态的生动注脚。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审判法庭和调解室,还有一支专业的法官团队。他们通过“12368”服务热线、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等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自2021年6月设立以来,该巡回办案点已受理各类案件11件。在审理马某海、马某福非法采挖冬虫夏草案中,法院依法判处二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冬虫夏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非法采挖对祁连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必须依法严惩。”办案法官表示。
通过巡回审判和普法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法治观念。同时,祁连山林区法院还创新适用“生态修复+碳汇赔偿”机制,在2025年一起滥伐林木案中,首次引入“碳汇”理念,引导被告人通过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赔偿损失。
“以前打官司要跑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当地群众纷纷点赞巡回办案点的设立:这一举措不仅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更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祁连山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程。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无数生态保护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绿色篇章。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张掖市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我们将持续扛牢政治责任,坚持系统治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常态长效保护体制机制,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祁连山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图景。
这场始于生态、兴于产业、成于民生的深刻变革,不仅让“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张掖智慧”。
在祁连山深处,这句殷殷嘱托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从蓝图化为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