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一次性内裤毁灭性“塌房”,最令人焦虑的是没爆出来的“黑名单”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卫生巾、纸尿裤、一次性内裤等卫生用品的乱象。
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买通企业内部员工,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生产线上不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二次包装后售卖,涉及自由点、全棉时代、苏菲等多个知名品牌。



商丘市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生产环境脏乱不堪,徒手制作不灭菌。


接连曝光如同惊雷阵阵,劈碎了整个行业的诚信和操守,劈碎了消费者对卫生用品安全性的基本信任。卫生巾、婴儿纸尿裤、一次性内裤,这些都是与私密处亲密接触的日常用品,尤其对于女性、婴幼儿、老人来说,使用这些产品时,一般都处于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低的时期,需要绝对的安全呵护。很多人之所以购买一次性卫生用品,也正是为了保证干净方便无污染,谁曾想竟被如此“背刺”。
记者暗访镜头中所呈现的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愤怒不安。贴身用的东西,竟然是从垃圾堆里挑拣出来,随意堆放在肮脏的地上,被人直接用手包装,喷上呛人的去污剂,用这样草率的方式生产出来,却以合格商品的面貌卖给消费者。
这些行为公然挑衅法律法规,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劣质卫生用品流入市场,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感染等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加剧了社会的健康风险。有网友愤慨地表示:“光看了一眼就觉得身上痒!”“这么脏的东西卖给人贴身穿,良心在哪里?”
令人难以容忍的是,这些劣质一次性用品竟涉及行业内多家知名企业。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员工监守自盗,从不正当途径回收残次品,抑或是“代加工”不符合安全标准、不杀菌消毒的产品,虽然做坏事的是一些不知名的厂家,但涉及的品牌却都是销售量极大,深受消费者信任的“大牌”。整个行业如此齐齐整整地“塌房”,不但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撕得粉碎,也是对整个行业信誉的毁灭性打击。
乱象曝光后,多家卫生巾品牌直播间紧急停播并陆续发表声明,要么撇清关系,自证清白,要么紧急报案,划清界限,所涉企业当地的监管部门也赶至现场执法,表态将严肃查处。然而,事后的补救和惩处,虽是必要之举,却难以抚平消费者心中的创伤,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大家不禁要问:如此严重的违规行为,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难道非要等到315再曝光?二次翻新卫生巾的那家企业,自称销售量巨大,销售网络覆盖全国,难道那些被暗地倒卖残次品的正规企业以及当地的监管部门,这么长时间一来都毫无察觉吗?记者以采购商的身份,就能进入十多家“一次性内裤”工厂,看到他们糟糕的生产情况和违规行为,日常监管为何没有作为?这到底是因为监管存在盲区,还是视而不见的纵容?
有网友迅速根据曝光的情况,整理出了一份“避雷”名单,但其实最让人焦虑的,是“3·15”晚会上没有揭露的部分。比如,销售二次翻新卫生巾、纸尿裤回收原材料的那位刘总表示,虽然这种行为于法不容,但这些回收料在市场上很受客户欢迎。记者追问究竟是哪些企业在买,他却三缄其口。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违规使用回收料制造劣质产品,侵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已经成为了潜藏于行业暗处的黑色产业链。就算刘总被曝光了、查处了,如果不彻底斩断回收、加工、销售的链条,就还会有张总、李总、赵总等继续为非作歹,消费者根本避无可避。
因此,清理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的乱象,当然要对违法企业从重处罚,但不能仅仅止步于对个别企业的处罚,而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一场彻底的清理整顿,一查到底,斩草除根,把没曝光的名单爆出来,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监管部门要持续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残次品按规定销毁,杜绝其流入市场,保证生产环境符合法律规定,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卫生用品,切勿因贪图便宜而购买到劣质产品,用行动支持坚守品质的企业,抛弃不负责任的品牌,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把好质量关。
只有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坚决打击的行动,坚不可摧的保障,彻底整顿行业乱象,筑牢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才能真正守护住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重建公众对行业的信心。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