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饭碗 东北粮仓丨在辽全国人大代表张艳:智慧农业让“会种田”升级为“慧种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5 09:07:00    

东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多次座谈、考察中,“现代化大农业”高频出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东北三省一区媒体联动推出“中国饭碗东北粮仓”主题报道,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新要求,提供三省一区代表委员的深度思考。本期推出在辽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访谈。

在辽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讯(记者 田理)初春时节,辽沈大地冰雪渐融,覆盖着肥沃黑土的田垄正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播种季节。全国两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在辽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张艳说,作为全国商品粮的重要产地之一,辽宁省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黑土地保护为根基,探索出一条粮食稳产增产与生态永续发展的共赢之路。

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广应用各项农业新技术,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慧大脑”。

铁岭市农科院研发的玉米新品种不仅抗倒伏、抗病害,而且多地试验亩产超过2000斤,比传统品种增产10%以上。作为辽宁省重大专项的示范品种,该系列已在辽宁推广300万亩,推动全省玉米单产五年间提升了12.6%。

“过去种地凭经验,如今‘硬科技’已成为新农具!”远程监控、北斗卫星、无人驾驶……一项项时髦的科技来到乡村田间,成为农民生活中新伙伴。“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的轨迹误差不超2厘米,无人机植保日作业面积可达千亩,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0%。智慧农业让‘会种田’升级为‘慧种田’。”张艳说。

政策支撑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底气。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轮作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辽宁的黑土地上,“科技丰景”正筑牢“中国饭碗”根基。

黑土地保卫战守护“耕地大熊猫”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辽宁正积极探索“用养结合”的黑土地保护新路径。

张艳建议,推进建设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加强地力保护,通过实施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侵蚀沟治理等措施,改善耕地质量,遏制黑土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动生态友好型生产。

“未来,随着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东北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成为全球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区域。”张艳表示。

农业的“芯片”激活粮食生产新动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此,张艳建议,辽宁未来应借助科技创新巩固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效益,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需要得到长期稳定的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的支持。”张艳建议,应进一步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活力,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这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关键。

智慧农业的建设同样重要。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其在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中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

“四良协同”解锁增产密码

面对耕地资源有限的约束,东北三省一区如何持续实现粮食生产的突破,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张艳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辽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扩大种植面积,由过去的千亩、万亩规模向整乡整县的大面积推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注重全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耕种收到防管,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进而实现整体上的单产提升。此外,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四良”结合也是关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优质的农田、种子、农业机械和科学种植方法相结合,推动大面积单产的提升。

最后,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将其与小农户相结合。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力量进行培育,同时带动小农户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粮食生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