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大树发新芽 青山处处春
春潮涌动处,钢城正新生。在红钢城斑驳的砖墙间,在武钢高炉的轰鸣声里,青山区这棵扎根长江之滨的工业大树,正抖落百年风霜,萌发时代新芽。从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开启的近代工业星火,到新中国“十里钢城”铸就的国之重器辉煌,这片热土始终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工业基因。而今,当智能制造的春风吹拂江岸,当生态绿脉在锈迹上蜿蜒生长,青山以“二次创业”的闯关者姿态,让千亿级GDP的枝叶愈发葱茏,让“大树发新芽”的春景遍染钢城,见证着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的壮美诗篇。
转型发展,产业是根基。“产业转型”不是断臂求生,也不是盲目冒进;而是依托现有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系统集成。当前,青山区正着力构建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链群化、融合化的“335”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着3个千亿级、5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的目标奋力进发,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钢铁及深加工现代化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炼化一体生产基地。在武钢、中韩石化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青山区正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二次创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力争到202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
可以说,凭借宝贵的化工区规划条件、深水港资源、商贸物流中心点优势,青山区不断将工业积淀转化为发展动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走出了一条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区的新路子。
旧城焕新,功能是牵引。城区功能加速转化,离不开更加科学的城区规划和更加高效的城区更新。青山区坚持建管并重,统筹推进重点单元更新,注重城中村组团化改造,提速一体化交通路网建设,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品质。湖北首个“住宅合作社”项目——21街危旧房合作化改造项目、全市首个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项目——长江中游(武汉)智慧物流枢纽项目、武汉市首个工业遗产艺术化再生示范项目——青山正街更新项目、“青山江滩——中山路”低空观光航线……
未来三年,青山区仍将大力推动城区功能转化,全力推动东部、西部空间系统重塑,完成城市更新改造415万方,谋划打造硅钢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临港产业园、严西湖北岸科创园等4个功能片区,加快构建“六横九纵”骨干路网,构建“客货分离”运输网络。
治理创新,融合是关键。城市精细治理,既要以“绣花”功夫雕琢治理精度,也要以“蓝绿相融”擦亮城市底色。青山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域推广青和居社区治理经验,建强用好区域党建共同体、跨街道“睦邻党建”等平台,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五大工作载体各显所长、拓展延伸,新的服务载体不断搭建。
近年来,青山区积极打造全国一流的长江岸线,持续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实施北湖再生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时,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无废工厂”,为新型工业化强区建设注入了更强劲的“生态动能”。武钢有限等12家企业入选全市“无废工厂”,武汉船用机械、武汉鲁华泓锦新材料、武汉重工铸锻获评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
春到青山,绿满钢城。这座曾以“钢花”照亮时代的城区,正以“新芽”定义未来。在全力推进支点建设和助力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实践中,青山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把“新突破”作为关键词,正加快完成从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转变。从“钢花四溅”到“新芽竞发”,转型闯关的青山,必将处处是春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艾文华(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武东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