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亿补贴战下,奶粉巨头的“抢婴”博弈与行业乱局
“天降”的44亿补贴大战背后,中国奶粉行业正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抢婴战争”。
随着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飞鹤、伊利、君乐宝三大乳业巨头豪掷44亿元,以生育补贴名义打响市场争夺战。虽确实惠民让利,但也藏满了“小心思”,更像是精心包装下的营销套路。高额补贴锁定客户、繁琐流程筛选用户、低价引流捆绑消费。更令人担忧的是,补贴政策催生二手市场乱象,窜货、套利、钓鱼执法频发,行业陷入恶性竞争循环。这场以“烧钱”维系的增长游戏,能否真正拯救萎缩的奶粉市场?
让利or营销?
2025年,中国乳业三巨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育补贴大战。飞鹤率先打响了第一枪,宣布投入12亿元启动全国性生育补贴计划,成为国内首家面向全社会推出此类补贴的民营企业。该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低于1500元的补贴。不甘示弱的伊利随即宣布加码,推出16亿元生育补贴计划,将补贴标准提升至每户1600元。君乐宝也迅速跟进,同样投入16亿元,推出力度相当的补贴方案。三家乳企合计44亿元的巨额投入,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真金白银的市场争夺战。
这场补贴大战表面上看是惠及万千新生儿家庭的善举,实则别有深意。在新生儿数量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乳企巨头们正通过这种高额补贴的方式,提前锁定潜在客户,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抢占先机。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营销策略,折射出当前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

伊利线下妈妈班(受访者提供)
“领取伊利奶粉的步骤相对繁琐,不仅需要提交个人信息,还需要参加线下妈妈班,很多孕晚期准妈妈到这一步就放弃了。孕晚期本来就容易劳累,另外很多卧床保胎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准妈妈很难享受到这个福利。”西海岸新区武夷山路一家母婴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在奶粉品牌的促销策略上,飞鹤与伊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相较于伊利需要消费者参加线下妈妈班的繁琐流程,飞鹤的补贴活动显得更为便捷高效——参与者仅需在线提交相关证明即可领取免费奶粉。然而,这种看似贴心的活动背后却暗藏玄机。
“表面诚意十足,实则套路满满。”山东某地区飞鹤总代理王莉(化名)一针见血地指出。她解释道,新生儿奶粉不宜频繁更换,而飞鹤的活动规则限定每月只能领取1罐卓睿1段奶粉,共计五罐。作为高端产品线的卓睿1段定价较高(线上约318元),一旦妈妈们因“免费”选择该产品,后续持续购买将面临不小的经济压力。这种营销手法无异于“抛砖引玉”。
艾瑞咨询在2024年的调研显示,国内74%的婴幼儿奶粉消费者选择300元/罐以下的奶粉,其中每罐200—299元的价格区间最受欢迎。飞鹤的定价策略显然与消费者购买预期相悖。
从补贴规模来看,三大品牌的市场争夺战更为清晰:飞鹤投入12亿元补贴,按每户不低于1500元计算,预计开发80万新客;而伊利和君乐宝各投入16亿元,以每户1600元的标准,目标都是百万新客量级。这场补贴大战的背后,实则是品牌间对市场份额的激烈角逐。
免费奶粉竟成“窜货”温床?
随着生育补贴的落地,其在监管层面的漏洞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高额补贴诱发了套利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管控手段虽然先进,但二手交易这个灰色地带仍难以完全覆盖。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各大乳企生育补贴政策的落地,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奶粉转售现象开始涌现。这些转售的补贴奶粉价格区间普遍在150-280元之间,相当于市场价的5-7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政策允许同一家庭参与多个品牌的补贴活动,部分准备母乳喂养或多品牌领取的准妈妈选择将闲置奶粉变现;另一方面也不乏投机者刻意套取补贴后进行转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售行为实际上存在多重风险。首先,根据《电子商务法》和各大平台规则,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特殊食品,需要相关经营资质才能销售,个人转售行为可能面临商品下架、账号封禁等处罚。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向闲鱼平台进行咨询其客服向记者表示,近期已下架多件违规奶粉商品,并对相关账号进行了信用降级处理。目前能搜索到的卖家多是违规但未被平台发现和处理的,平台一旦发现将会立即处理。
“最让我们代理商头疼的是,有些母婴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购了这些二手奶粉,结果被厂家认定为窜货,不仅被罚款,还被迫以市场价回购问题产品。”王莉无奈地表示。据其介绍,目前行业内已出现“专业”团队专门收购闲置奶粉,目的就是通过溯源系统查找渠道漏洞,这对正规经营的门店构成了严重威胁。
存量市场的博弈逻辑
表面上看,这场44亿的补贴大战是乳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的惠民之举,但深入行业肌理便会发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乳企如何在存量竞争下脱颖而出?
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奶粉市场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厮杀。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婴配粉市场规模预计收缩至1500亿元,较峰值时期缩水近30%。当市场总量萎缩时,头部企业的补贴策略本质上是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绞杀”:通过高额补贴提前锁定有限的新生儿客户,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最终改写行业格局。
以婴配粉行业龙头企业飞鹤为例,为了快速吸金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飞鹤不仅宣布退出“价格战”,还对产品进行了提价。2024年,飞鹤共实现总营收207.5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婴配粉业务仍是其核心支柱,贡献了190.62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6%,占总营收的91.9%。如此高的比重意味着,飞鹤在这场新生儿“抢人大战”中必须不惜代价取得胜利。

飞鹤财报
在市场下行与竞争白热化的双重挑战中,飞鹤推出生育补贴的战略考量显而易见。一方面通过即时激励刺激消费,加速库存周转;另一方面旨在建立行业补贴长效机制,即便难以扭转市场收缩趋势,也能通过用户培育实现持续收益。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既着眼于短期业绩提振,又兼顾长期品牌忠诚度的培养。行业分析师预测,随着飞鹤、伊利和君乐宝的带动,其他乳企(包括外资品牌)可能跟进。
这场看似慷慨的补贴狂欢,实则是中国奶粉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的缩影,企业不得不以“自掏腰包”的方式维系增长。然而,靠烧钱换来的市场地位能否持续?在监管、渠道、消费者的多重博弈下,行业或许将在不远的未来迎来真正的分水岭时刻。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管亚楠)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