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正式启动 首站北京民歌赏读会举办
3月8日,“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正式启动,首站“乐从河上生:北京民歌赏读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近500 位读者齐聚一堂,沉浸式感受北京传统民歌的文化魅力。

这次民歌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由首都图书馆发起,联合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共同主办,主题为“中国人的音乐——生声不息的民歌”。知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担任总顾问,他既是《中国人的音乐》一书作者,又是首都图书馆“别样的阅读”2024年首场活动的主讲嘉宾。
北京民歌的内容与题材十分广泛,数量大约有5000余首。199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共收录北京市的民歌516首,而仅2015年出版的《北京民歌·顺义卷》、2019年出版的《北京民歌集·密云卷》和即将出版的《北京民歌集·平谷卷》就收录民歌1800余首。
赏读会特别邀请了北京民歌专家、《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北京民歌》顺义卷和密云卷主编陈树林研究员作为导读人,邀请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天彤教授作为导赏人。两位专家为读者详细阐述了北京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还以号子、小调和生活音调三类为例,深入剖析了北京民歌的唱腔、曲调及其演变过程,使读者对北京民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这场赏读会,既是读书会,又是音乐会。非遗传承人81岁的常富尧和74岁的张国宝带来了震撼人心的《通州运河号子》演唱。两位老人家中气十足,音色浑厚,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往昔运河上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那一声声号子,不仅是劳动的呼喊,更是前辈们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周彬博士深情演绎了著名的北京民歌《探清水河》,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那一声声小调婉转动人,让人沉浸其中,为之动容;陈树林、张天彤和周彬联袂演绎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不同模样。

北京八一学校金帆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了饱含义气骨气的《抗战小调》和充满童真意趣《水牛儿》,展现出年轻一代对民歌的思考、领会与热爱。他们不仅是演唱者,更是传承人;他们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时代,民歌的生机与活力、民歌的希望与未来。
活动接近尾声时,掀起了一波互动高潮。两位导读、导赏专家,邀请现场所有人一起学唱《放风筝》和《好热的天》两首民歌,大家热情高涨,纷纷站起身来,跟着音乐的节奏放声歌唱,尽情释放。
赏读会结束后,北京民歌“研读行”将于一周后启程。研读行将由民歌专家担任导读人,带领由读者代表组成的研读团成员,探访民歌乐的诞生之地,实地考察和观摩,访问民歌民乐的传唱人、传播人、研究者等,学唱一首民歌,体验当地风土民情,完成一次别样的阅读之旅。
接下来的四个月,其他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将接力举办赏读会和研读行,随着活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展开,读者可以“跟着民歌去旅行”,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跨省的交流互动,体验一方水土上的一方人和一方情;与此同时,图书馆人也踏上了一条探索图书馆从知识宝库向“文化体验场”的转型之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