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公路“外科大夫”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杨毅辉正通过视频会议与项目团队进行技术交流。即便是处于假期,他仍坚持与施工现场的同事连线,沟通了解施工信息,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20多年来,杨毅辉扎根工程项目建设一线,以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以匠心丈量大地,先后主持重庆鼎山长江大桥、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鹤大高速公路等十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今年,这位“基建尖兵”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杨毅辉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为中建六局一名工程技术员。工作没多久,他就被派往新疆哈密市的一个公路工程项目。
在戈壁滩上,狂风卷着砂砾,气候十分恶劣。杨毅辉常裹着军大衣伏在简易工棚里工作。“那时,我白天扛着测量仪满山跑,晚上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照明,整理数据。”杨毅辉说,正是经过这样的历练,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树立起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为今后的技术攻坚奠定基础。
“遇到技术难题并不可怕,每一个难题都蕴含着创新的机会。”杨毅辉说。2010年,在重庆鼎山长江大桥打雷嘴隧道项目施工中,施工人员面临巨大技术难题:上方公路隧道与下方轻轨隧道开挖间距不足3米,公路隧道和轻轨隧道均为双洞双向,且下方轻轨隧道左右洞开挖距离不到1米,开挖难度较大。采用常规的导洞法(一种隧道开挖方法)施工难以满足项目需要,同时,隧道上方有多座老旧房屋建筑,极易因施工造成倒塌。
面对技术难题,杨毅辉带领技术团队在施工现场安营扎寨,采集大量数据,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创新采用一种新型爆破技术,保证隧道上方房屋结构不受破坏,确保隧道质量和施工安全,最终提前2个月完成施工任务。“我们就像外科大夫一样,为公路‘做手术’,必须做到胆大心细,要敢于创新施工方法、严格把控细节。”杨毅辉说。
创新不止步,杨毅辉在重大工程项目中见招拆招,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在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项目施工中,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杨毅辉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硬质岩层组合切割开挖技术、钢桁梁加工制造数字化拼装技术等,实现钢桁梁加工制造精细化控制,确保钢桁梁顺利架设安装。该项目在大跨度公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获得1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
2020年,中建六局杨毅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借助这个平台,我将结合生产实践带领技术人员开展更多创新创造,用心传承技术本领。”杨毅辉说。
“师傅经常手把手地教学,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思考方法。”中建六局青年员工马林回忆起参与国外一个交通隧道项目时的情景:“面对沙漠地区罕见的硅质砂岩,师傅没有直接给出施工方案,而是带着我们在超过40摄氏度高温的沙漠里边实地勘察,边研究方案,并引导我们进行思考。经过观察发现,使用传统炸药难以保证爆破效果,而采用液体炸药则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采用“现场即课堂”的培养模式,杨毅辉带领员工在3个月内攻克爆破技术难关,大幅提升了隧道掘进效率。“传授技术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带着员工到施工现场去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际操作中练,他们才能学会真本事。”杨毅辉说。
如今,杨毅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建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人才孵化器”,培养出大批技艺精湛、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
杨毅辉始终步履不停,奔走在工程一线。当被问及何以保持创新热情时,他望向办公室墙上的工程地图:“每项工程都代表着新机会和新挑战,我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