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等关税”下,外贸中小企业如何“闯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41:00    

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引发全球市场震荡。4月7日以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先后发声,中央汇金等各路“国家队”资金持续入市,在此背景下,国内资本市场预期得到有效稳定。但事实上,国内受到“对等关税”波及的远不止金融市场。

“美国加征关税会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尤其是外贸企业,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降低商品竞争力。企业由此可能会选择将部分或全部关税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市场需求下滑。对于依赖国际技术与资源的企业而言,还会增加企业供应链的复杂性,加剧经营风险。”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而言,如何摆脱悲观情绪,如何解决因税额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出口难题,迫在眉睫,亟须重视并积极应对。从政策角度出发,金融市场又能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外贸中小企业应对可能面临的经营困境?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对民营和中小微外贸企业带来的冲击,政策层面既需要短期的‘救急’措施,也要注重长期的‘赋能’支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上要注重精准施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杠杆作用,帮助企业渡过短期难关,并通过能力建设增强其韧性与竞争力。这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更是长期提升我国外贸主体多元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

面对美国对中国累计加征高达104%的关税,4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

在田轩看来,面对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采取贸易反制是短期内的必要举措。随后,还需要产业政策、创新财政和货币工具“三箭齐发”,以应对关税冲击的“双轨策略”。

缓解资金压力

中小微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流较弱、融资难的问题。关税冲击下,相关企业现金流压力进一步提升,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支持迫切性率先凸显出来。

曾刚认为,可以考虑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给予专项中长期融资额度或设立专门的信贷计划,定向低息贷款支持企业满足资金周转需求。同时,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如出口信保优惠、贴息政策等,为高风险市场的外贸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减轻经营风险。

除了间接融资支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进一步降低民企债发行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并通过政策担保或信用增级降低融资成本。例如,可参考科创债模式,推出专项涉外民企债品种,重点支持外贸领域中小微企业。

针对科技型外贸企业,明明提出,可以设置债券融资专门通道,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供应链多元化及海外市场拓展。例如,支持企业通过科创债融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降低关税风险。此外,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信用背书,亦能够更好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

缓解外贸类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仅靠降低融资成本远远不够,还需要强化其它金融政策的协同支持。曾刚建议,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机制,加快退税效率,放宽相关企业的退税条件,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增加现金流支持。同时,在税负层面对外贸导向的中小微企业实行阶段性减免政策,如降低所得税或豁免部分关税,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同时,贸易摩擦下,汇率波动加剧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帮助企业利用汇率避险工具(如远期、期权等),提供低成本的避险产品,同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和业务培训,助其合理利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应对市场波动。”曾刚说。

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十项工作任务的首位,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向前发展就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有券商研究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除降低资金成本外,支持外贸类中小企业出口转内销,在刺激消费方面多发力,也是对中小企业最实在的支持。

田轩表示,外贸类中小企业可以优化销售模式,增加内销比例,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可以发挥央企、国企规模效应中的带动作用。”曾刚认为,通过构建产业协调与政策联动机制,利用地方性和行业级平台,为中小微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搭建合作渠道。同时,不同政策部门加强协调,优化企业融资、税收与市场渠道开拓等一体化联动支撑体系。

提升转型能力

“美国加征关税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促使其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转型升级,寻求多元化市场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在田轩看来,企业可以积极寻找新市场与生产地。

田轩表示,一是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进行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二是加强全球产能布局,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生产基地,降低关税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曾刚也认为,可以加快推动中小微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补贴或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入电商平台、数字化管理工具等提升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政策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比如,深化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国际市场拓展服务。

长期来看,田轩进一步提出,应加大对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投入,通过补贴和政策倾斜,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张弛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