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54岁老楼焕新生,居民最高花25万拿70年产权新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7:45:00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路小区22号楼正在进行更新改造。

改造的方式,不是简单的管网更新、外立面整治或公共区域修缮,而是把原来的老楼拆掉,建设新的住宅。居民只花了重新翻修的钱,就把原本设施老化严重的非成套住宅拆除重建,变成了可重新计算70年房龄的新房。不仅如此,在不牺牲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厨房、卫生间也搬进了自家屋内,再也不用和别人共用了。

  • 5月15日,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顶层意见印发,关键词之一就是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
  • 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

“自主更新”能否蹚出新路?

郭倩楠是石景山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科的科长,她介绍,危旧楼原拆原建工作是要求在居民100%同意改造以后才能够启动预签约。“要把卫生间和厨房放到套内,包括现行的建筑规范,这个楼要‘长宽’和‘长胖’,必须通过规划的审批。石景山区有一个老旧小区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群策群力,才能够使我们看到22号楼有今天这个局面。”郭倩楠告诉记者。

在八角路小区22号楼打响原拆原建“第一枪”后,后面的类似项目如何可持续地推进呢?根据“178号文”,改建资金“可通过政府专项资金补助、产权单位出资、居民出资、公有住房出售归集资金、经营性配套设施出租出售等多种方式解决”。

郭倩楠:现在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其实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是对这项工作的一个引导,同时也是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危旧楼改建如果说按照“178号文”的方向继续走下去的话,政府的投资是巨大的,后面可能更多的是要居民和产权单位以及其他的社会资本共担的一种建设模式。

根据石景山区住建委的统计数据,北京市仅石景山区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就有106个、551万平方米。石景山区先后出资近50亿元实施改造,并于去年全部完成楼本体改造,惠及居民7万多户。为了将更新改造成果延续下去,石景山区正在因地制宜、一事一议,通过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更精细化的管理,努力续写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

郭倩楠:比如“首开经验”就是要求产权单位、社会资本把低效空间,比如说地下空间是否可以开辟出来一部分用于经营,反哺物业,建立长效、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鲁谷模式”其实就在探讨以街道作为主体,统筹区域里的资源,把一些资源交给社会资本进行运营管理,然后再来由它进行反哺,更好统筹同一片区的低效资源,这样的话也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