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将“新农人”依法选举为村“两委”成员!解读2025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
近日,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做好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聚焦5项重点工作,长沙出台21条硬举措,将以改革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今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侧重以制度创新激发农村活力,以科技赋能驱动农业升级,以运营创新提升振兴质效。
文件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五个部分组成,涵盖国家、省级和市级多个层面。推出了地方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标准农田投融资模式创新、新媒体农技推广服务、乡村运营、农业品牌建设、城乡对接村社互进等方面的新举措。
同时,有不少市级层面的改革新举措,如建立“一号文件”部署任务落实情况“回头看”机制;探索将“新农人”依法选举为村“两委”成员;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培育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现代农业领军人才,评定乡村工匠,选聘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培育一批优秀“乡村网红”等。
那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加强科技装备支撑
推动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化院士专家合作机制,新建院士成果推广基地6个以上。开展变量施肥、合理密植等技术研究,筛选和推广水稻、蔬菜等优良品种30个以上。建设有长沙特色的市级农科院。探索建立“农农问诊”制度,运用新媒体推广农业技术。建设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进丘陵山区小农机应用,水稻、油菜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1%以上、86.5%以上。大力推广油茶生产机械化。
加快品牌建设
发展规模种养业、精深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0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望城北纬28度水果大世界建设,推动浏阳蒸菜等湘菜产业与本地食材融合发展,进一步做精做优宁乡花猪、大围子猪、浏阳黑山羊、望城水产、长沙绿茶、浏阳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长沙好米、好菜、好茶、好油、好果等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推进本地农产品商标注册。继续举办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建名师农村工作站5个,建设“品质县中”10所,着力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每个乡镇办好1所以上优质公办幼儿园。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0所。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行精准救助,实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新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30家。鼓励发展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国球进社区(村)100个。完善乡村地名标志标牌设置,促进便民惠民。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深化园区管理机制改革,分类构建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支持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打造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群”,推动县域经济量质并进。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挖掘县域消费场景和消费潜力。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按程序开展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试点,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挖掘乡村“土特产”潜力,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城乡对接·村社互进”“星村我有+”行动,继续组织“星城农小宝”供销市集。持续抓好农业经济运行调度。
促进创业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兴业,引导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等能人返乡入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林下经济,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年实现新增返乡入乡创业主体1.5万人以上。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开展农村创业大赛活动。继续实施“311”就业帮扶服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大力发展田园经济,开发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和乡村文创产品,推出一批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与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以“快递+电商+旅游”的方式推动“客货邮商”融合发展。创新乡村“六好”资源推介方式,支持乡村推荐官、乡村网红进行公益推介。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