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观点:金价冲上1100元/克,通胀焦虑还是避险狂欢?
文|高见科技论 高恒
金价终于不再“黄金有价、市场无心”,而是以一种近乎癫狂的姿态,突破了每克1100元人民币的大关。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金饰价格上涨,而是一场全球资本流向和避险逻辑的彻底重塑。当你看到朋友圈在晒金豆子、柜台前排队抢金条时,别笑,这是一个资产价格信号在普通人世界的真实回响。
过去半年,国际金价一路狂飙,从每盎司1900美元飙升至2300美元以上,国内金价更是在汇率贬值与消费热潮的双轮驱动下水涨船高。但真正把金价顶上1100元/克天花板的,并非婚庆热,也不是“黄金自由”口号的传播,而是全球资金对纸面资产不信任的集中宣泄,是一场关乎全球金融体系安全感的集体焦虑。
金价飙升的背后,是美元信用的边界试探
黄金之所以涨得如此坚决,首先不是因为它更稀缺,而是因为大家对美元更不确定。
当前美国的经济表面强劲,实则结构畸形。3月CPI同比上涨3.5%,核心通胀高企,美联储不仅无法降息,甚至被迫延后货币宽松。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债务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财政赤字高悬,国会再度陷入债务上限之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美国信用资产的长期可持续性。
当一个超级大国靠借新还旧、印钞维稳,当全球最大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降不得、加不起”的困局时,黄金,这个没有信用风险的“死物”,反而成了大家唯一敢长期持有的资产。这不是投机,这是躲命。
新兴市场的货币焦虑:人民币资产“避险外溢”
中国市场金价飙升,除了受国际联动影响,也有自身特殊结构背景。
首先是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随着中美利差倒挂持续扩大,加上资本外流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感”正在下降。与其持有贬值可能更大的货币或收益趋零的理财产品,不如干脆换成“硬通货”黄金。这种逻辑,和当年老百姓抢美元一样——不是为了炒,是为了心安。
更重要的是,中国居民手里有钱但找不到“安全出口”。房地产失去了保值功能,股市信心一蹶不振,理财爆雷事件频发,黄金作为唯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不会破产”的硬资产,被中产阶级重新拥抱。这是资产荒时代的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押注。
机构买金,央行囤金,这是金融体系的一次“大逃杀”
如果你以为只是普通人在买黄金,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金价能冲上1100元,背后是机构资金的大规模涌入,甚至包括各国央行的持续囤金。
2023年以来,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中国、俄罗斯、中东等国家,纷纷加大黄金储备。这一方面是对地缘冲突与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应对,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隐形的金融主权博弈。
当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边界被质疑,央行们选择用实物黄金保底。而大型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也将黄金重新纳入核心配置,“非生产性资产”成为通胀时代的避风港。
这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大逃杀:逃离国债、逃离纸币、逃离信用泡沫,黄金变成了一种“默认的末日资产”。
普通人应该怎么做?看穿黄金,也别迷信黄金
那么问题来了,金价已经涨到1100元/克,还能买吗?要不要“全仓黄金”?
冷静说,短期涨幅已非理性,风险在累积。黄金并非不会跌,2011年金价达到每盎司1900美元之后,此后十年内跌至1050美元,不是没有先例。但长期看,黄金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它“涨多少”,而是它在关键时刻“不归零”。
对普通人而言,黄金不是投资品,而是“资产避险保险”。可以配一点,不要重仓;可以买实物,不必囤过量;更重要的是,别以为黄金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是告诉你:当世界不确定性高到让人恐慌的时候,人类还是相信那一克看得见的“原子序数79”。
结语:黄金不会说谎,但我们别只听黄金说话
金价破1100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一种全球信心的流动图谱。它反映了一个核心现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资产安全”大于“资产增值”的新周期。
这一周期里,黄金或许会继续上涨,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涨了多少”,而是——我们为何不再相信以前信过的东西?
货币政策、信用体系、资产逻辑都在悄然转向,黄金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非结尾。不要盲目追高,也不要视若无睹。我们既要看穿黄金背后的信号,也要在这场资产逻辑重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