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造价1400000000巨船火了 拍摄者: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造船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19:00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霁月 图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一则展示国产大型集装箱船的短视频引发网络热议。画面中,造价14亿元的“海上巨无霸”巍然矗立,无比震撼。网友纷纷留言“国之重器”“中国船舶太牛了”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榜。

4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视频拍摄者了解详情。据其透露,该船采用LNG双燃料动力等前沿技术。这些“中国智造”的巨轮客户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彰显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强劲实力。

造价14亿元巨船网络走红

航行试验完成后将交付意大利客户

拍摄这条视频的博主名叫张朝伟,来自安徽,人称“造船哥”,从事此行业已经有19年。目前就职于某外企船舶公司,主要负责船舶质量检测工作。因与造船企业保持长期合作,他常有机会进入车间拍摄船舶建造过程。

张朝伟提供

今年4月18日,张朝伟在社交平台发布题为“价格1400000000.00中国制造”的短视频。画面中,工作人员站在船艏的渺小身影与全长366米、型宽51米的巨轮形成强烈视觉对比,配合解说词“采用LNG双燃料动力系统,环保节能,可装载16000个标准集装箱”,直观展现了这艘巨轮的庞大体量与先进性能。视频发布后迅速冲上热搜,单日阅读量突破千万。

“该集装箱船由江苏某造船公司承建,历时一年多的建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四个月后完成航行试验即可交付意大利船东。”张朝伟向记者透露,此次视频传播效果远超预期,主要得益于拍摄手法的创新:“突破常规横屏模式,采用竖构图结合人物与船舶的尺度对比,大幅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张朝伟透露,这艘引发全民关注的巨轮并非我国造船业的规模之最。作为全球造船强国,中国此前已成功交付多艘同级别超大型集装箱船,持续彰显着“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张朝伟提供

自起账号做博主全网粉丝突破400万

用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船舶制造

回忆起拍摄短视频的契机,张朝伟说,是在刷视频时发现一些网友在讲解造船过程,但内容专业性不足。于是,他在网络平台开设账号,开始用镜头记录造船一线的真实场景,并配以通俗讲解。如今,他在全网的粉丝数量已突破400万。

“中国制造尤其是船舶行业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造船接单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让我作为业内人非常自豪。”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张朝伟不仅通过镜头展现船舶的宏大体量,也擅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船只的结构与功能。“比如这个部位叫‘舵叶’,它就像船的方向盘,控制船的转向。”他说,做视频最重要的是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

同时,互动区的评论也成为他学习和提升的源泉。“有网友提问,我也会去查资料、补充知识,再讲给更多人听。”张朝伟说,这种互动让他觉得拍短视频不仅是在传播专业知识,更是在和网友们一起进步。他介绍,目前短视频内容主要聚焦于民船和商用船的建造过程,所有素材都在确保不涉密的前提下拍摄发布。“短视频不仅是展示专业的窗口,也是一个跨界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网友能跨行了解船舶业的发展。”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中国船舶制造业

随着短视频火遍全网,视频发布者“造船哥”张朝伟也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他却显得格外冷静。他表示,真正“火”的并不是自己,而是那艘造价高达14亿元的中国制造集装箱船。他说:“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实力吸引了大家。”

张朝伟提供

作为一名造船一线工作人员,张朝伟表示,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巨大变化。他回忆,自己大学毕业初入船厂时,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和配套体系都还不够成熟,很多关键核心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而如今,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完善,不少配件基本已实现国产化,多个船型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像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装备等,中国现在都可以自主建造。”他说。

张朝伟对行业变化的感受尤为深刻,他说道:“当前中国船舶制造业人才储备充足,队伍日趋年轻化。”他举例称,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设计师就有一位是80后,显示出这一代青年人才的活力与创新能力。“十几年前,船厂里的技术人员以中老年为主,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给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于网友在评论中提到的“海上移动的城市”,在中国也已变为现实。“比如去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了首航,这就是中国建造的一艘超大型豪华邮轮,集购物、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基本可以满足旅客在海上所有生活需求。”张朝伟表示,这样的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造船能力的飞跃,也展示出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面升级。

谈及下一步打算,他表示,“我会持续不断地更新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船舶制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