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政青岛 | 破茧成蝶启新程,解码崂山区城市更新的三重变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27:0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三年前,当崂山区吹响城市更新攻坚行动的号角时,这句话便成为贯穿始终的引路星。站在“三年蝶变”的历史节点回望,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蜕变为现代新城的热土上,正书写着产业重构、民生幸福、品质跃升的精彩答卷。崂山区的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物理空间,更重构了城市与人、产业与城市、历史与未来的深层逻辑。

01

产业重构

新质生产力的破土新生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在崂山1万余亩腾挪出的城市肌理里,一场以“发展论英雄”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曾经的低效用地变身为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激活城市发展“澎湃动能”。

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

数据印证变革:虚拟现实产业园在全市首个挂牌,总投资100亿元的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一期投入使用,预计年内实现产值70亿元,虚拟现实创享中心顺利完工,高水平举办多次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活动,“虚拟现实之都”入选首批省级场景创新引领区;人工智能产业园聚集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等近200家重点企业,为双算力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提供核心支撑,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高端企业120余家,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激活区域发展“蓝色引擎”。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聚集卡奥斯、宏大纺机等100家骨干企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卡奥斯成为工业互联网首个千亿品牌。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置换,更是产业基因的再造。崂山区正是通过政策与产业的化学反应,培育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三年来,崂山区坚持以改革破题、以创新提质,在全市率先顶格建立高质量招商引资指挥部,构建“1+4”招商引资责任体系,抢抓重大节会契机,广泛开展招商推介;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30余个,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体系愈发茁壮;结合全省领先的“工业上楼”政策,收回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近2000亩,实现产业“上下游”变“上下楼”“产业园”成“产业链”。

02

民生提质

“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图景

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就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我们深刻感到,村庄改造归根到底就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得到最大实惠。我们坚持为了群众、造福群众,用了近4个月时间,十余轮征求意见,反复酝酿测算,在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搬迁安置补偿政策,特别是针对有些家庭孩子已成年、但房屋面积偏小的问题,给予房屋置换保底政策,破解群众住房难问题。”中韩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区上下齐心、合力攻坚,历时16个月完成张村河片区12个社区、7290处房屋的搬迁协议签订工作,还乘势完成了枣山东路、合肥路打通拆迁20余处,特别是顺利推动搁置10余年的跨海大桥连接线二期开工建设,保障虚拟现实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崂山区人民医院等40余个重点项目推进。

崂山区人民医院效果图


民生关怀透视城市温度,崂山区创造出城中村搬迁“三年任务16个月完成”的“崂山速度”,全部14个社区总计签约率99.9%,签约住宅房屋8300余处,惠及居民8000余户,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全面清零。

深圳路小学

更动人的是背后的“民生账”——“给咱爹娘盖房子”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崂山城市更新的温度密码,助力居民喜圆“安居梦”。崂山区按照安置区建设质量不低于一般商品房的原则,以全市首个全要素安置区建设标准推进建设,并组织成立居民监理小组,实行全程监督,让群众改得顺心、住得舒心。创新实施“1375”工作法确保安置区品质交付,张村河南岸4个安置区全部完成回迁,1700余户居民提前半年入住全省优质结构工程的“好房子”,用实际行动兑现“当年拆、当年建、三年回迁”庄严承诺。

03

品质跃升

从空间再造到文脉延续

三年来,崂山区持之以恒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张村河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围绕片区“创享都芯、水脉智谷”总体定位,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勾勒城市公共空间中“山水城景人”生命共同体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小麦岛桥

与此同时,全区163个共享停车场完成开放,新增共享泊位30000余个,居民“出行堵”“停车难”问题明显缓解。地铁4号线全线通车,地铁5号线、2号线二期施工有序推进。全力建设公园城市,建成口袋公园近70处,累计整治山头公园11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2万亩,全区公园面积达1700万余平方米,浮山森林公园、海之恋公园等综合性公园相继开园,深圳路体育公园一期完成改造提升,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让广大市民尽享生态宜居新生活。


真正的现代化,从不是抛弃传统的远行,而是带着历史馈赠的奔赴。崂山区建成全市首个民俗特色档案展馆——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工作人员深入待拆迁的街巷寻找老物件,10余个社区批量捐赠器物,居民翻找阁楼献出“传家宝”,地方学者深究倾心倾力指导档案馆建设,收藏2000余件老物件、打造十余个沉浸式场景,让人民记住乡愁。


崂山区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崂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在地铁四号线站点建设中融入崂山剪纸纹样,一处处充满新意的文化空间让文化滋养变得更加可感可及。首创“更新项目文化评估”机制,每个改造片区提交文化保护方案,让新城崛起时,文化空间化作传统的“再生土壤”。当“延续城市文脉”的理念不断落地见效,城市走过历史长河依然熠熠生辉,人民群众仍然记得住时光、望得见乡愁。

04

以梦为舟

坚守与突破中定义未来城市

站在新起点,崂山区的城市更新正在回答时代命题: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滨海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答案藏在四个维度中:2025年,崂山区将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前海一线市容环境整治、完整社区等内容纳入项目库,抓好总投资803亿元的123个重点项目建设,为崂山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当排头”贡献城市更新建设力量。

深圳路体育公园

一要持续用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崂山区将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家门口”服务圈,同时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持续推进停车资源共享,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文化生活等多个维度出发,不断探索公园城市的新形态、新空间与新场景;二要持续用力推进张村河片区建设,为2026年上半年实现三年攻坚全部安置区回迁奠定基础。按照“公服配套先于安置区投用”的原则,加快安置区及区人民医院等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持续用力打造新兴产业新高地,让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深入融入全市“10+1” 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能级跃升。贯彻“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润物无声、周到服务”的营商环境理念,全心全意做好企业的“贴心人”;四要持续用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推进智慧化治理,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推动城市云脑功能迭代,建成全域统一、全量纳管双平台,完善城市部件管理和地下管网监测“两张图”,常态开展智慧化城市体检,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例如以张村河沿岸12个回迁社区为重点,实施“焕新安居”工程,健全多元共治、问题共商治理机制,打造回迁小区治理样板。


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堆砌,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回归,是以创新驱动的产业蝶变,是以文明为尺度的空间重塑。如今,崂山的城市更新正在开启新的叙事篇章。这里既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革魄力,更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温度;既有“腾笼换鸟”的产业智慧,更有“守正创新”的文化坚守。这座山海之间的品质新城,正以自己深刻的方式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来源 | 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通讯员 崔维兵 赵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