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子曰”新声:当AI叩响千年文明之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7:10:00    

① 体验皮影戏的孩子们。

② 中学生在学习古筝。

③ 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扎染。主办方供图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价值?与人工智能(AI)相融合的课堂应该什么样?记者看到——

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跨学科课上,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的王佳、张冬两位老师以“诗画互融、古今勾连”为特色,借《耕织图》视频创设场景,让学生品读诗词,感受劳动意趣,并通过农业分类连线等活动揭示劳动智慧,用AI技术赋能,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在《清明主题跨学科写作综合实践:穿越时空de邀请》中,北京市大兴区第二中学教师李斌借助AI技术搭建教学平台,融合语文、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在制作“清明文化邀请卡”过程中,利用AI搜索清明习俗起源、诗词典故等资料,运用语文知识撰写邀请函文案,发挥美术特长设计卡片样式,全面了解清明文化内涵。

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上,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教师侯杰颖以诵读为主线,从字音、韵律到画面层层递进,设计“对对子”活动与字词卡片拼摆,引入AI辅助创作,让学生结合校园场景尝试写诗,实现从读诗到创作的能力提升……

随着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陆续展开,北京市第五届“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日前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拉开帷幕,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涵盖了中学、小学、学前、职教及社会教育多个领域。师生们通过多学科的主题课程,将古琴的雅韵、染纸的匠心、节气的哲思等元素融入现代课堂,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AI融合的实践与创新。正如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教师武金芝所言:“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焕发新生。”

以“守正”之心传承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勇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注重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就像改良土壤一样,为各种技能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经典训练的价值便在于培养人的文化修养。只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将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土壤,把自己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讲坛上,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教研员贺争光介绍,大兴区有组织教研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十年探索,通过组建区校共同体,构建“行政性推进—项目化实施—共同体协作—多样化发展”四阶段推进机制,解决“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不是技术对人文的取代,而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

谈到理想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自地坛幼儿园、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大兴区青云店第一中心小学等幼儿园和学校的园长和校长们,结合各幼儿园和学校的实践深入交流。从幼儿园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利用传统服装展示、节日食谱等让儿童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到小学阶段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利用区域优势和多样化社团延伸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再到中学阶段以学科教学为切入口,开发研学路线,举办创意文化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大家一致认为,理想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强调课程系统性和融合性,在全学科融入的基础上注重贯通式、阶梯式渗透,还要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而然融入学校整体文化,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以“创新”之智拥抱技术变革

每天早晨,当音乐配合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励志诗词的铃声响起,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们就开始上课了。下课时,铃声换成了轻快的诗词,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而午休铃则播放舒缓的诗词,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亓刚介绍,学校打破了传统铃声的单调模式,精心挑选与时间场景相契合的诗词作为素材,将其转化为流动的文化课堂。同时,构建晨诵、铃声、午听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浸润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底色。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交融、和谐共生,形成具有张力的美感。从“格物致知”到“师夷长技”,中华文明始终在与外来技术的碰撞中重构自我,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成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和赋能者。如何构建有温度的技术观,如何奠定科技伦理的人文基座,如何培养“文理兼修”的君子人格,本届讲坛在“子曰”的千年回响中,探寻中华文明回应技术革命的独特范式。

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校长王新艳把人工智能比喻为神笔马良手中的神笔,她说:“科技给人类赋能,人类给科技赋魂。”

“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还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乔昱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引发职业替代焦虑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去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以此来应对现代性的认知危机。

以“教研”之犁深耕素养沃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增设了“教研讲坛”,教师们展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的理论升华,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与创新思路。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人朝分实验学校的孟志芬老师分享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系列研究性学习探究,提出阅读文献、品读原文、专题学习和拓展实践等学习途径,为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了有效方法;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教师杨丰瑞提出“古今我”重构《论语》教学的三重维度,借助古籍注解还原历史语境,利用AI技术助力研读,引导学生将《论语》思想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俐敏建议,教师要保持理性认知,避免技术依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提出,教师要深研经典,做文化根脉的守护者;拥抱技术,做教育创新的探索者;辐射带动,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认为,应从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注重课程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此次大会由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表示,未来,“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与人文”融合主题,强化“大思政”育人导向,关注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推动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构建均衡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3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却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