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把党性修养时刻“穿”在身上

党性修养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穿在每名党员干部身上的“政治服装”。当某些干部只在会议室里谈论信仰,在生活中却与群众说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这就是典型的“政治人格分裂”。真正的忠诚,体现在菜市场里的耐心倾听,展现在邻里纠纷时的公正调解,彰显在电梯间遇见群众的真诚问候。
生活作风是最直观的政治宣言。党员干部在八小时外的表现,往往比工作报告更能说明问题。酒桌上的高谈阔论、微信群里的随意转发、家庭聚会中的牢骚抱怨,这些生活细节都在无声地注解着一个人的政治品格。党性修养要内化为生活准则,外化为日常习惯。
群众工作没有“下班时间”。优秀的党员干部都懂得,解决群众困难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处理民生问题不论上班和下班。当把“随时待命”变成工作常态,当将“民呼我应”化为肌肉记忆,党性修养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家庭是检验党性的第一现场。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尽责,这些家庭美德的坚守,与对党忠诚具有内在一致性。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能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真正负责。家风连着党风,家事折射政事。
生活情趣关乎政治免疫力。书法绘画中的文化自信,体育锻炼中的意志磨炼,读书学习中的思想提升,这些健康生活情趣都是滋养政治生命的维生素。相反,沉迷酒桌牌桌、热衷奢靡享受、追逐低级趣味,必然导致精神缺钙。
小事小节中有政治。选择公交出行还是公车私用,对待门难进脸难看还是热情服务,面临利益冲突时先想自己还是先想群众,这些日常选择都在丈量着信仰的纯度。党性修养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选择题”中。
把崇高理想转化为生活哲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应该转化为“多付出少计较”的工作态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生活选择,“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转化,才是对党性修养最生动的诠释、最入心的淬炼。
作者:神木市委组织部曹斌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