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两会热词“民营经济”,政策、立法助力民企大展拳脚|凤凰聚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0 21:09:00    

今年中国两会,GDP增长目标设定再保持至5%,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树起更多稳增长信心。不过关税等因素加倍冲击,经济增长如何找到强大新动力备受关注,而在两会热词中,民营经济高频出现,政策、立法会如何支持保障民企成为拼经济的生力军?

Part.1

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召开,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展望全年经济的风向标,《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新一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这也是连续第三年将GDP制定为5%的增长水平。

在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两个词被多次提及,民营经济的地位与贡献被再次强调与凸显。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不仅是对民营经济的肯定,更是为其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陈文玲:

两会传递明确信号,中国经济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近三年经济增速保持在5%左右,彰显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在基数增大的背景下,经济绝对量和质量均持续提升,企业信心恢复,创新活力井喷,民营经济作为重要部分和现代化生力军,表现尤为突出。

DeepSeek,这个在中国火爆了三个月的英文词,再次成为2025年两会上的“热词”。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娄勤俭又再次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介绍了这家中国民营企业的故事。而DeepSeek的成功,仅仅是中国民营企业成功的一个缩影,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大家庭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2025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站在这样的时间交汇点上,关于中国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问题,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与两会的重要议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现在外部环境变化大,国际产业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机遇广阔,可以大有作为。国内的民营经济现在高度关注营商环境,作为其发展积极性的关键,此问题受高度重视。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激发其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市场和外贸领域均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300万辆,跨境电商进出口达人民币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Part.2

中国内地民营经济的兴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以家庭作坊、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开启了民营经济的萌芽之旅。安徽芜湖的民营企业由于雇工人数超过了8人,引发一场几乎席卷全中国的大讨论,今天看似滑稽的故事,反映出当时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带给人们的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温州的柳市镇几乎在一夜之间冒出了2000多家电器作坊,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从那时起,摊位数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民营企业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走出一条民营经济的生存之路。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民营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家家企业从模仿到超越,逐步实现了一些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最终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蔡彤娟: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去探索,民营企业引入市场机制时遇到问题,经历了概念辨析期。义乌小商品城及沿海的加工企业等把握了机遇,融入产业链。随着产业调整升级,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正向中高端产业迈进。

如今,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以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15年,仅仅一家中国民营无人机公司就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2020年,中国一家民营新能源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数量跃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一家民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超越了特斯拉。2024年,中国一家AI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软件,就引起了全球AI研发领域的大地震。

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5600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蔡彤娟:

民营经济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对中国经济保持5%左右增长至关重要。民营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市场敏锐度高,决策链条短,高效灵活,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规模不断壮大,民营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如制造业、医疗健康、金融等,创造更多科技创新和就业机会。

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而截至2024年5月底的统计数据,在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中民营经济主体占比高达94.6%。从人工智能大模型惊艳世界,到国产动画电影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领跑全球到半导体产业逐步成长为“芯”势力,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被不断验证。

2024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8.86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十大光伏组件制造商名单中,有八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21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而在风电整机制造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

在电动汽车和锂电池领域,民营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70%,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

Part.3

2月17日,两会前夕,一场备受瞩目的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从参会的企业代表身份中不难看出,上一届参会的企业大多是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地产等行业,这次则变成了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为主。

回首2018年,上一次同规格座谈会,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会议的核心是为民营企业“稳信心、解难题”,强调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的优化。

而今2025年的座谈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此次会议是对民营经济历史地位的再确认,更是对未来经济转型路径的清晰规划。

参会人员的座位安排,也成为外界解读中国民营经济未来走向的重要线索。坐在前排的是高端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的业内大佬,紧随其后的是智能制造、半导体和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带头人,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随着新兴产业的全面崛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机器人、半导体,成为民营经济的“新势力”,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陈文玲:

3月4日,美国取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美国对非永久性最惠国的待遇征税起点为42%,很多企业面临困境。此时需为民营企业鼓劲加油,民营经济座谈会是重要的稳定器。民营经济在创新中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应保持民营企业对中国的信心,及对政策稳定性和经济基本面的信心,这至关重要。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计划到2025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主要中心,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人工智能正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在芯片、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仍面临诸多“卡脖子”的难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芯片设计软件和高端材料等领域仍需实现关键突破,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我们的基础研究、材料、工艺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破解这种难题,完全靠民营企业自身可能是不够的,应该组织力量,从整体层面完善我们的原始创新体制,推动人才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宝贵的科教资源,联合政府、企业、社会各个组织的力量,彻底增强我们的基础研究能力,这才能破解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技术难题。

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2%,而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到95%。

但民营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此次两会上就有不少代表呼吁,政府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

Part.4

在此次人大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2025年,将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也将在铁路、水利、核电等领域推出有吸引力的重大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蔡彤娟:

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融资贵、融资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正通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手段,降低贷款门槛,提供优惠利率,支持民营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如果说金融的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添加剂”,法律的保障就是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两会期间,《民营经济促进法》有了新进展。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娄勤俭介绍,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草案二审稿已提请审议,下一步将认真做好修改完善工作,推动法律尽快出台。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中国首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目的是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及从业者健康成长。该法如同“定海神针”,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企业和地方政府行为,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和预期稳定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出了新期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需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挺膺担当。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了低空经济,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已占全球75%左右,而民营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在深圳,无人机快递运输投递业务已开通常态化航线,正在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模式。目前,中国的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大量农村居民的购物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线上购物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电商平台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渠道。

民营企业在生活服务、共享经济等领域不断创新。在智慧物流、共享出行等领域,民营企业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也为城市交通和生活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蔡彤娟:

民营经济在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如快递、外卖、共享出行等,创造就业,极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025年,中国将继续通过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市场机制,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活力,也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陈文玲:

民营企业的信心在回暖,资本与企业家在回流,民营经济座谈会召开,对稳定中国经济至关重要。2025年将是民营经济大展拳脚、企业家展现创新能力的一年,这只是起点。未来,更多民营企业家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两会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和政府的切实举措为经济发展前景定调,也赋予民营企业更多期待,提振经济比拼的不只是企业,更是各国的决心、实力。

制片人:王瑞雪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