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居”到“优居”,江湾镇蝶变新生
2024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灾害让韶关武江区江湾镇满目疮痍,道路塌方、桥梁损毁、房屋冲毁、水电中断。一年前,洪灾让江湾镇按下“暂停键”;一年后,这里以“加速度”奔向新生,完成了从“满目疮痍”到“生机盎然”的蝶变。
从“忧居”到“优居”
灾后重建,民生为先。“如果没有政府和全社会的帮助,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去。”回想起灾后初期的艰难,张海恒仍心有感慨。如今,他和家人搬进了四室一厅、水电卫浴齐全、电梯直达、拎包就能入住的6层中式风格安置小区。“愿新年胜旧年,愿将来胜过往!”元旦新屋入伙的那天,张海恒一家人站在阳台上看着新修的马路和便民桥,觉得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6层中式风格安置小区
为尊重群众意愿,武江区政府通过江湾镇外购房、镇内购房和小区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仅用78天安置小区便落成交付,10户全倒户全部妥善安置并且入住到位。像张海恒一样的受灾群众,脸上早已不见愁容,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生活的笃定。

新家其乐融融

乔迁新居,举家欢庆
在江湾镇湖洋村委会倒流水村旁,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这便是倒流水村未来社区。倒流水村未来社区示范项目是江湾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启动器,也是武江区乡村振兴工作从传统乡村迈向现代化社区转型的一个突破口,项目通过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江湾镇重建恢复,让江湾镇变灾区为景区。

倒流水村未来社区
“灾情之后,政府迅速启动救灾安置工作,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关怀无微不至,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现在,政府又提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未来社区,想到以后大家能住在一个小区,其乐融融,我就满心欢喜,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倒流水村未来社区的建成,让村民们脸上洒满了喜悦。
民生保障不仅体现在住房重建上,灾后,江湾镇同步推进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轰隆隆”的挖掘机清淤河道的声音,曾是灾后江湾最揪心的“背景音”,如今,省道520线车来车往,江湾河恢复清澈,两岸山体披上绿装。省道S520线15公里路段完成重建,93处塌方点加固了水泥护坡,新建9座涵洞;新建的人行景观桥横跨江湾河,成为连接两岸的“民心桥”;投资1.77亿元的河道清淤、边坡治理项目让小镇抵御洪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江湾镇武洞村至乳源白竹村的3.1公里跨镇道路建成通车,将两地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实现与周边乡镇路网互联互通,彻底结束江湾镇“孤岛”历史。

江湾镇整体环境正在逐渐恢复

河道完成清淤、加固

江湾镇便民桥

省道S520线15公里路段完成重建
从“忧居”到“优居”,现在的江湾镇路通了、水清了,群众的心里也踏实了。
从“心忧”到“心安”
“房子塌了可以重建,只要人在,希望就在!”这句话道出了江湾群众的心声,在江湾镇“重生”的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是人!
“墟日”是乡镇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的传统日子,每逢农历月尾数一、六日即是江湾镇墟日。走进江湾镇主街,各类摊档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新鲜的水果、香甜的瓜果、精美的饰品……应有尽有,现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经过清理和修复,江湾镇主街恢复了往日的整洁和活力,街道两旁商铺已全部开门营业,同时新增了不少“新来”的流动摊贩,日杂物品、农产品供应充足,“墟日”里的烟火气十分浓厚。

“墟日”浓厚的烟火气
“现在江湾的路修得越来越好,整体环境也恢复得和以前差不多了,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农产品也卖得特别好,大家都想尝尝家乡的味道。”经营特色农产品的摊主宋女士说。隔壁肉铺的老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边熟练地切割着新鲜的猪肉、牛肉,一边说:“‘墟日’是镇里最热闹的一天,洪灾之后,江湾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路修好了,环境也恢复了,生意也跟着火了起来。”

群众在挑选水果

肉铺店的老板忙得不可开交
在江湾镇中心小学,之前被洪水浸泡的校园已经焕然一新,体育场已升级成为塑胶场地,教学楼墙面重新粉刷,琅琅读书声回荡校园,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在围坪村,浅白色地膜覆盖的田垄间,花生新苗破土而出,村民们正忙着给新苗浇水、施肥,他们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期待。

江湾镇中心小学和瑶族村党群服务中心

浅白色地膜覆盖的田垄间

村民们在花生地劳作
江湾镇的经济发展,也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走进灵芝种植基地,一簇簇饱满的灵芝在菌棒上有序生长,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独特的光泽,种植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悉心照料的“致富宝贝”产值已实现年超百万元,灵芝种植产业的成功,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让他们在重建家园的道路上充满信心。

村民手中的“致富宝贝”灵芝
从“心忧”到“心安”,现在的江湾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群众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山水间的“诗和远方”
江湾镇位于武江区西面,全镇为山地,仅有少数平地点缀其间。江湾镇的山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江湾河蜿蜒流淌,美景延绵十里,“十里江湾”是众多市民和游客乡村游的热门目的地。

十里江湾
江湾墟明末清初便已开埠,黄九坳水、胡屋水在江湾墟汇合成江湾河,两河交汇处有一棵410年历史的古榕树,多少次洪灾试图将它连根拔起,但它仍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江湾镇的土地上,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着江湾镇的兴衰与变迁。竹林雅苑负责人沈利明站在古榕树下,感慨万千:“当时,受灾群众都在安置点竹林唐文化雅苑,他们天天都盼着能早点回家,如今江湾镇重新焕发了生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10年历史的古榕树

古榕树和便民桥的河道已完成清淤

市民群众在便民桥打卡
随着入镇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提升,江湾镇的民宿、文化旅游等产业也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位于江湾河畔的“迎客村”是江湾镇内规模较大的餐饮业,老板邹志奋表示,虽然自己此次受灾的经济损失超过60万元,但是依然看好江湾镇的餐饮业前景。同样开在江湾河畔的网红民宿“村上人家”,是江湾镇最早复工的企业之一,民宿负责人胡可美每天坚持在抖音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上,更新民宿自救和恢复营业情况,以及江湾镇抢险救灾和各行各业灾后复工复产的新变化。

村上人家前的河道已完成清淤
“作为本地人,我们亲身感受到江湾的大环境正在不断修复中,只要政府继续把江湾的基础设施打造好了,本地人开民宿、经营文化旅游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对江湾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江湾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江湾镇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洪灾后的巨大变化,也在憧憬着山水间的“诗和远方”。

绚丽多彩的烟花点燃江湾镇的夜空
“武江区积极推动江湾产业升级,围绕‘增耕地、腾空间、强活力、优生态’目标任务,在江湾镇规划5大类共14个产业项目深度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江湾镇党委书记曹吾林介绍,江湾镇将紧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文旅融合等试点,盘活林地林业资源资产,重点开发好温泉、天冬、石斛、灵芝、百合等当地特色资源,培育打造“江湾河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推动灾后江湾镇的乡村产业和人居环境同步修复、同步提升。
目前已入汛期,江湾镇未雨绸缪,严阵以待,将防灾能力提升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镇新增雨量、水文监测点,实现灾害预警“双机制”;镇村干部强化应急培训,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响应体系。在4月3日举办的“江湾镇2025年‘地质灾害防御·防汛抢险救灾’”实战演练上,完整模拟了防灾减灾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指挥调度、巡察排查、人员转移和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

实战演练小组严阵以待
“我们敬畏自然,也相信事在人为。”站在江湾镇灾后一周年的节点回望,武江区用实干证明:“只要人心齐,山河定可期!”这里的每一处新景、每一张笑脸,都在书写着“重生”的答案,正如那棵屹立不倒的古榕树,预示着江湾镇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神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