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特科院共享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催生一系列科技创新
设备引智 协同创新 反哺产业
浙江省特科院共享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催生一系列科技创新
□ 沈微珊 本报记者 曹吉根
在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特科院”)杭州大江东基地的实验室内,价值1.2亿元的233台(套)精密仪器正悄然改变着区域创新生态。
该院积极发挥近年来配置的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持久蠕变试验机系统等尖端检测装备作用,通过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将质量检测基础设施转化为区域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实现“设备引智、协同创新、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据浙江省特科院负责人介绍,该院全力建设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浙江)的初衷,是为解决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评价难题。530万元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可解析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微观结构,224万元的X射线衍射仪能无损检测材料残余应力,334万元的持久蠕变试验机系统可模拟1200℃高温环境下评估材料的服役性能——这些原本聚焦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的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却在运行中显露出更深远的技术辐射价值。
转折发生在2021年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时。该院发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复杂工况模拟、极端环境测试等方面存在设备短板,而该院的检测设备每年在完成履职检验检测之后能力还有富裕。于是,该院主动与外部高校院所、行业头部企业合作,以建立创新联盟等方式将实验室设备转化为公共科研支持平台,3年多时间累计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完成检测样品870批次,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设备资源的开放催生出意外突破。2024年,浙江大学郑津洋院士团队在研发深冷储氢装备时,遭遇-163℃超低温大应变疲劳试验难题,辗转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等7家顶尖机构寻求帮助未果。浙江省特科院获悉这一情况后,积极与院士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深冷环境控制系统,通过改进工装夹具、优化液氮供应系统,连续攻关4个月,成功获取20余组关键数据,填补国内该测试领域空白。该项目不仅验证了设备共享价值,更使该实验室在深冷环境下大应变控制疲劳试验能力跃居国内领先地位。
在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浙江省特科院联合与当地共建的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检中心松阳实验室正改写当地产业格局。该实验室通过CMA认定的22项新资质,开展检验检测为当地企业节省大量外送检时间及75%以上的成本。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人才的培养——该院实施“1名博士+1名高工”结对帮扶机制,累计培训理化检测人才500余人次,助力45家企业完成90批次产品质量提升,推动该县崛起为不锈钢管材检测技术高地。
设备资源的虹吸效应在钱塘江畔同样显著。杭州市钱塘区依托浙江省特科院的专业支持,围绕激光焊接、增材制造等技术建设的产业化基地,已吸引16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其中2024年新增规上企业4家,基础总产值突破3亿元。该院还与企业合作,在储氢装备领域研制新装置2台,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布行业标准1项,完成工程示范应用5个。
从安全守护者到创新赋能者,浙江省特科院的转型揭示出质量基础设施的深层价值。价值530万元的扫描电镜不仅解析断裂机理,更成为新材料研发的“显微镜”;深冷试验设备突破技术封锁,助推氢能储运装备升级;研发的等离子填丝送粉熔覆装备,制备出高性能复合耐磨涂层,与机器人系统集成,可大大提高轻量装甲车辆的可靠性和服役寿命,该技术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这些精密仪器正在书写质量基础设施向创新基础设施跃迁的生动样本。数据显示,该院通过设备共享机制,3年多时间联合高校、企业等合作单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等科研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