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以尽精微,精耕细作让文化服务人人尽享|文博会特别报道
在深圳,文化的力量藏在深南大道旁24小时亮灯的百姓书房里,隐于南山博物馆日均超1.8万人次的打卡热潮中,显现在千万册图书通过智能书库10分钟抵达读者手中的科技温度里。
当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市民生活的细微需求相遇,深圳以连续四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最高分的答卷,给出了独特的“文化解题思路”——不是软硬件设施的堆砌,而是深耕细作的精准抵达;不是单向输出的文化灌输,而是双向奔赴的心灵共鸣。
文何以“尽精微”?在深圳,答案藏在文博场馆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的创新表达里,嵌在千座图书馆编织成“精神毛细血管”的城市肌理中,落在夜校课堂里花艺与咖啡交织的生活美学中,更渗透在每个文化空间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细腻回应中。
文博爆火
当千年文明遇见创新基因
鹏城五月,文脉涌动。在刚过去的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深圳推出超30项公共文化活动,生动诠释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文博场馆于深圳而言,承载着怎样的意义?或是一件靠卖萌“博”出圈的古老文物,只为让你听文物说话、听历史发声;或是一场集合AI技术的演出秀,艺术作品在科技赋能下绽放全新姿态;抑或是一枚“抢”了很久的国博凤冠冰箱贴,到手后一看产地——深圳。

在深圳,文博场馆早已成为观众能触摸、可感知、会共鸣的文化新空间。图为市民在深圳博物馆看展。
于深圳而言,“去看展”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广东省近期发布的2024年观众数量排名前十的博物馆中,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以观众数量680.47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二。这意味着过去一年中,每日超1.8万人次打卡南山博物馆。
文博场馆因何持续绽放多元魅力?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答案显而易见。
深圳博物馆将音乐会搬进展厅,南山博物馆结合AI增强互动体验,钢结构博物馆现场开讲3D打印……层出不穷的创新玩法,耳目一新的互动方式,让人听着就想去,看了还想看。

3月21日,深圳首个聚焦欧洲骑士文化的重量级特展《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在南山博物馆重磅开幕。南山博物馆供图
在深圳,文博场馆早已超越传统边界,已成为观众能触摸、可感知、会共鸣的文化新空间,与城市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深圳文博场馆带去无限可能的“打开方式”。
华强北博物馆印象大厅的主题墙上,电子芯片线路肌理映射时尚与科技的轨迹;深圳美术馆上新中国传统绘画结合AI算法的个展,向观众展示绘画的“传统翻新”;华为全球旗舰店秒变AR艺术馆,让市民沉浸体验艺术名家的经典作品。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楼前”看展,当文博场馆遇见深圳,文化产业完成从展柜到产业链的跃迁。2024年,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
驻足展厅,千年文明沁人心;踏出展馆,创新浪潮奔涌不息。当设计师在文物纹样数据库寻找灵感,科学者在数字展厅中解码美学基因,孩子们在3D打印课程里构筑城市蓝图,这里没有冰冷的文化结界,只有文明基因与产业脉搏的同频共振。
千座书库
编织城市的“精神毛细血管”
今年,深圳的两处阅读空间火了。
深圳图书馆近期在海外社交平台“出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发布的一则短视频,让全球网友见识了这座中国“魔法图书馆”的魅力。视频中,20多米高的立体书库格外醒目,一套全自动化智慧分拣系统在书架间穿梭自如,科幻感十足的场景宛如现实版“霍格沃茨魔法世界”。
作为国内首个超深立体书库,深圳图书馆北馆的智能立体书库实现了图书分拣、调阅全流程自动化——从馆内540万册纸本文献中精准定位并调取一本书送到读者手中,最快只需10分钟。
甘坑古镇里的“国风书院”同样“圈粉”。深圳地铁10号线题写站名的“山西姥爷”王朝珠,抵达了他心心念念的深圳甘坑古镇。在古镇里的二十四史书院,一处处小巧而精致的园林景观由曲折回廊串联,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他点赞这里为“梦中书房”,直言是读书写字的绝佳之所。
一次爱书之人与爱阅之城的双向奔赴,背后是深圳愈发浓厚的文化氛围。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显示,深圳成年居民年阅读量达22本,拥有1125座图书馆,密度堪比奶茶店。当其他城市还在探讨“如何让人们走进图书馆”,深圳已将整座城市变成一本可随时翻阅的书。
在深圳,“图书馆之城”的便民服务更令人称道:一张通用读者证即可打通全市879家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与322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

在深圳书城罗湖城,市民正在翻阅书籍。
市民不仅能通过线上平台随时借阅心仪图书,还能在地图上搜索就近的自助图书馆轻松还书。这种“家门口的阅读便利”,让纸质书籍的温度与智慧服务的效率在深圳这座城市里完美交融。
在深圳,赶路和读书同样重要。“伪装”成巨型旅行箱的城市书房落地深圳北站候车厅,市民旅客扫码就能免费借阅。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面对静立候车大厅的行李箱,晨间通勤的白领可以在此寻找工作灵感,午后的背包客用游记丈量远方,深夜的异乡人在散文里寻找归属。
在深圳,不少人选择在午休时捧起一本书。在福田区福田街道,专为“打工人”举办的午后阅读游园会悄然上线。集章换礼、换书盲盒、文化市集、特色图书馆……活动持续的几天中,兴融社区公园及周边写字楼宇、商业综合体变成白领阅读的海洋。
在深圳,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在全城掀起又一波波阅读热潮。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专业机构与民间书友会共筑共生,深圳阅读生态渐成立体生长格局,化作春雨润物滋养市民精神生活,构筑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城市文明新范式。
在深圳,名家金句、主题书展,于龙岗区超一万平方米的草地绿茵上自然生长。文化共鸣的音乐诗境中,书香门第、美书房主理人、青年读者等阅读群体代表在绿茵中尽情交流,共赴一场书香与春光共舞的思想雅集。
这片日益丰沃的阅读土壤,正滋养着深圳的精神气象。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开到家门口,让更多市民走进来、坐得住、离不开。这些空间不仅让文艺生活幸福指数直线提升,还形成了显著的城市书房群落效应,浸润着城市的人文品格。
城市密码
在“精微”处见文明高度
暮色浸染鹏城,暖黄灯光次第亮起,位于深圳龙岗的龙城CC创意街区的夜校课堂里流淌着青春的活力。花艺课上,学员们屏息凝神修剪枝叶,将玫瑰的热烈、满天星的温柔悉心搭配,创作出兼具艺术感与生命力的花束;咖啡品鉴课中,学员们端起精致瓷杯,轻嗅咖啡的醇厚香气,与老师、同学热烈探讨着不同咖啡豆的风味差异。
今年,龙城CC创意街区新开设的夜校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夜校精心遴选五大热门课程:浪漫优雅的花艺美学课、酷炫潮流的调酒体验课、格调十足的咖啡品鉴课、实用贴心的整理收纳课,以及紧跟时代脉搏的短视频制作课,全方位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
目前,花艺美学、调酒体验和咖啡品鉴课程已吸引超150人热情参与,整理收纳课与短视频制作课也即将接棒开课,一批新学员早已满怀期待、蓄势待发。
“当了这么多年老师,一直想换个身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调酒课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感,露天吧台的氛围轻松自由,大家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说笑,老师的指导也特别有耐心。”深圳小学老师石女士在课后分享道。
在深圳,夜校不仅是城市文化记忆的承载者,更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为青年搭建起追逐梦想、实现自我提升的桥梁。
在深圳,文化生活的归属感正在打破年龄与职业的边界——以职工音乐节、职工文化节、职工体育节为核心的职工文化“三大节”品牌,早已成为产业工人群体的精神根系。2025年,这一承载着千万职工期待的文化工程迎来全新升级:83项市区级赛事活动蓄势待发,超1500场次覆盖音乐、体育、书法、摄影等多元领域的文化盛宴,将在全市工业园区、职工服务中心及城市公共空间次第展开,构建起“季季有高潮、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亮点”的立体化文化服务矩阵。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底发布的2023年度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分析报告显示,深圳市以924.73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省地市首位,龙岗区更是摘得全省县(市、区)得分桂冠。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已连续4年实现市、区两级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包揽最高分。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深圳密码”?
在深圳,“十分钟文化圈”并非停留在纸面的规划,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全市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构建起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无论是福田CBD步履匆匆的白领,还是大鹏新区悠然生活的居民,步行十分钟内总能找到就近的图书馆、文化馆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让优质文化资源如春雨般渗透城市肌理。
针对“上班族”“学生族”的时间痛点,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向“八小时外”延伸出温暖的人文关怀。全市约50家24小时阅读空间宛如深夜里的灯塔,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市级场馆在重点区域日均延长服务时间5小时,让下班后的市民能够从容走进剧场欣赏一场演出,或是踏入图书馆沉浸于书香世界,将夜晚的闲暇时光酿成滋养心灵的文化盛宴。
从街角的自助图书馆到车间的职工夜校,从社区的文化驿站到产业园区的工会课堂,深圳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始终践行着“尽精微”的智慧。
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触点,实则是城市对“以文化人”的深刻诠释——当外卖员在图书馆读懂深圳的奋斗故事,当家政阿姨在夜校描绘出梦想的蓝图,当产业工人在职工书屋找到成长的阶梯,文化便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这种扎根民生、润物无声的文化普惠,不仅书写着普通人的精彩人生,更在悄然塑造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
■一线实践
深南大道旁的“精神灯塔”
深圳百姓书房24小时亮灯,让文化触手可及
在深圳深南大道旁,有一座宛如“文化灯塔”的建筑——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二期“百姓书房”。
自2023年7月开放以来,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以“阅读+多元服务”的创新模式,重新定义着城市公共文化的打开方式,成为深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样本。
“百姓书房”以“垂直功能分区”构建起四层楼的“文化微宇宙”。一层是活力社交场,24小时阅读区全年无休,智能门禁系统让读者刷身份证即可进出,夜间安保与应急呼叫系统保障安全。儿童阅读区的趣味绘本墙和互动装置,吸引亲子家庭在此共度时光。四层通高的景观楼梯既是交通枢纽,也是艺术装置,螺旋而上的设计寓意“知识的攀登”,成为网红打卡点。
二层是沉浸式学习舱,静思房用书柜分隔出独立阅读单元,台灯与软座营造深度学习氛围;山涧阅境与旷野阅境以半开放空间和隔音设计,为自习者提供私密环境,成为备考族与职场人的“充电舱”。
三层是可变文化容器,“凝望空间”的移动展示墙可用于展览,从非遗剪纸到城市规划模型,灵活切换的空间适配多元主题;安心书院的读书分享会、亲子手工课等活动,可容纳约100人的空间成为文化创意的孵化器。
四层是心灵疗愈站,阳光透过绿植洒入心理咨询室,匿名倾诉的“解忧树洞”、冥想专用的“物外空间”,搭配专业咨询师每周驻点服务,已处理超800例咨询案例,让书房成为市民的“情绪缓冲带”。
“百姓书房”的终极价值,在于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圳范式”。它是基层治理的“柔性纽带”,通过文化空间链接党建、民生与社会情绪;是科技与人文的“共融实验”,让智能系统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更是城市文明的“温度标尺”,用24小时不打烊的灯光证明:文化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南山书房聚焦解决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建设覆盖城区的“十分钟文化圈”。图为南山书房·听云轩。南山图书馆供图
未来,这座深南大道旁的“精神灯塔”,将化作千万束微光,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深圳温度”。
撰文:刘越亚 李彤晖
摄影:朱洪波(除署名外)
【作者】 刘越亚;朱洪波;李彤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